市人大代表韩守岭演绎出——聊城一部大戏背后的真实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6 11:31:19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
就在11月,由茌平山东梆子剧团编排的扶贫大戏《承诺》,经山东省戏剧家协会推荐,入选由中宣部、中国剧协主办的“2020年脱贫攻坚主题戏剧作品晋京展演”剧本遴选。是什么支撑力让一个小城剧团编排的戏剧在全国舞台上亮相。11月19日,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与同城媒体走进茌平区肖庄镇小高村探访,发现剧情背后以市人大代表韩守岭为首的兔老板的真实扶贫故事,显得更为生动。 扶贫大戏《承诺》将晋京演出 2019年以来,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茌平区财政局帮扶省级贫困村——小高村脱贫的真实事迹,创作编排了山东梆子现代戏《承诺》。本剧取材于茌平区财政局帮包小高村的真实故事,剧中所涉及的全部扶贫举措均源于真实,讲述了第一书记“于利民”扎根小高村,克服重重困难引进现代化兔场,还在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入股、活动扶贫资金上做文章,让村民们如期脱贫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借此真诚讴歌“精准扶贫”的理政战略。
事实上,《承诺》剧第一书记“于利民”是以茌平区财政局局长张明与茌平区肖庄镇小高村第一书记杨玉德的综合体为原型打造的,剧中的兔老板的原型是韩守岭,该剧反映的是小高村四年来扶贫的点点滴滴。“小高村扶贫的故事可以讲半天。”11月19日下午,韩守岭一见到记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山东梆子剧《承诺》是根据小高村真实的扶贫故事改编的,把人的内心变化、扶贫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年,小高村第一书记杨玉德的孩子高考,还给扶贫让了路;为了小高村扶贫,杨玉德舍弃了太多,那是多么高的境界。韩守岭表示,《承诺》已经入选晋京汇演的8台扶贫大戏之一,并且列为8台戏之首,这部戏已经具备了当年《朝阳沟》的格调。

韩守岭在贫困户高吉朋家介绍高吉朋的脱贫情况。
独特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当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进入小高村地界时,带有众多兔子造型的透明铁栅栏围挡的巨大建筑徐徐映入眼帘,别具一格。走进中国兔文化博览馆内,韩守岭的人大代表工作室就设在这里,墙上清晰地绘制了“牵手代表、牵手贫困户、牵手项目”的“三牵手”扶贫路径。
韩守岭告诉记者,他旗下的山东省汇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四川绵阳、新疆和田和山东茌平三个兔子养殖基地,种兔27万余只(其中新疆20万只),年出栏商品兔一千余万只,是全国最大的养殖兔产业。
最早做饲料生意的韩守岭,2014年将企业转产到养殖业——养兔子。2015年,韩守岭将第一个养殖基地建到四川绵阳。茌平领导得知韩守岭外出建厂、建基地后,感觉韩守岭在外建的是个好扶贫项目。2016年大年初二,茌平县财政局局长张明来到韩守岭的茌平胡屯饲料厂,与企业决策层谈了整整一上午,希望韩守岭回家建个养殖基地扶贫。2016年3月18日,位于茌平县肖庄镇小高村的兔子养殖基地开始建设,当年5月1日引进第一批兔子。兔子养殖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平快,当年土地租金、打工的薪金、入股的股金都回来了,23户贫困户当年实现了脱贫。通过几年的努力,小高村由省定贫困村变成了鲁西的明星村。
韩守岭靠着“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回收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带动了小高村及周边百余农户实现了致富,其中五六十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起初,贫困户养殖韩守岭公司的兔子,公司提供技术和饲料,统一开工资和回收。一年后,掌握了养殖技术的贫困户转身一变,变成与韩守岭的公司合作,公司将种兔和饲料放给贫困户,让贫困户养兔子卖给公司,形成了一套合作关系,这样由一个每只兔子抽取5元的打工者变成了收入10余万元的入股老板,形成了“三金”农民,现在入股与韩守岭公司合作的农民,有些年收入已超过16万元。
“因为我有产业带动,有保底,若没产业也带不起来。小高村的扶贫,不是成果多大,而是历练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扶贫模式。没有这套模式,也不敢去新疆扶贫。”韩守岭感慨地说,2019年3月,这套成功的扶贫模式成功复制到新疆和田,落地解决了和田2000户的脱贫问题,每户最低养100只种兔,保底每户每年收入2万元,现在已成为和田地区的一号扶贫工程。真可谓“根扎小高,花开聊城,果结和田”。

韩守岭在贫困户韩秀君养殖的兔舍内指导管理技术。
小高村两残疾人因扶贫而改变 刚过而立之年的高吉朋,是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的小高村贫困户。2017年之前,高吉朋养了七八十只兔子。那时,养兔子没什么技术,其次,销路不畅,价格受兔贩子制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7年年初,茌平区财政局局长张明和副局长、驻小高村工作组组长董建忠知道这个情况后,两人带着家属和韩守岭一起来到小高村高吉朋家。“不能光看啊,做点贡献吧。”于是,两位家属一人贡献了一个月的工资,而韩守岭则贡献了100只种兔子。当时高吉朋建兔舍没资金,贷款找担保人也不能成行。随后,韩守岭帮高吉朋建了小型的标准化养殖兔舍,韩守岭公司的养殖技术迅速实现。高吉朋与韩守岭公司合作后,收入迅速改观,高吉朋养着近300只种兔,一年出售1.3万余只兔子,年纯收入3.4万余元。不久,高吉朋争取了点残疾人保障金,建起了两间房。2018年年底,唤起生存希望的高吉朋决定去北京看病。韩守岭高兴地说:“现在的高吉朋,腿也看好了,小伙也很帅气,可以说完全改变了一个人。”“多亏了遇到韩总,现在收入增加了,生活看到希望了。”高吉朋的父亲激动地说。正如高吉朋家里墙上挂的一幅字写的那样,“建房、养兔、娶媳妇”三个哪个也不能缺,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小高村贫困户37岁的韩秀君,属二级肢体残疾,是典型的半劳动力。韩秀君于2020年1月建的兔舍,2月开始养殖250余只韩守岭公司的育肥兔子。饲养育肥兔相对简单些,就相当于将韩总的一个车间搬到家,这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也不误养兔子,每月拿1000多元的工资,可以说不用出门就实现了打工赚收入的梦想。
“产业扶贫的最大优势就是,不用买不用卖。就拿贫困户韩秀君来说,兔子是我的,饲料也是我的,平时她就给兔子添添料,待35天育肥后一只兔子净收5元钱,一年能出售2000多只。”韩守岭说,这套模式彻底解决了贫困户“务工就在家门里,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问题。
“脱贫攻坚企业,最大的功德不是挣多少钱,而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存在让多少人实现了脱贫,给多少人带来了福祉。”韩守岭说。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