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惠民守初心 乡村振兴结硕果
发布时间:
2021-09-22 15:52:04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
张炳法,灯光下拉长的身影略显疲惫,这是他自2009年担任冠县东三里支部书记以来常有的事。十多年来,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带领全村逐渐走向富裕,目前集体积累达1000余万元。2012年,他当选为聊城市人大代表,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向冠县人大申请设立了东三里社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为选民和群众代言,用真情谱写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平凡事。
群众冷暖挂心间, 用心用情解民忧
东三里地处冠县城东1公里处,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部。2009年,城东武训大道拓宽,涉及东三里村102户村民,没有涉及拆迁的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建于七八十年代,甚至年代更久远;村庄内道路没有硬化,阴雨天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困难,群众抱怨声不断。
老百姓难事牵动着张炳法的心,他带领村支委一班人马主动入村入户和村民拉家常、听心声,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积极梳理问题向上反映,引起了县委及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增加村集体收入,他积极争取政策、与开发商谈判,几经波折,自主开发终建成东三里社区,不仅解决拆迁户的回迁问题,其他村民也自愿进社区,彻底解决了村民居住环境差的“老大难”问题。
随着社区入住人员的增加,社区子女上学成了困扰群众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张炳法带领其他代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走访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在社区内建设幼儿园一处,方便了社区广大居民。
张炳法一直记挂着村里的特困群众、困难老党员、孤寡老人等,在社区内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定期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逢年过节更是多次进行走访慰问。
打造观光旅游村、助推村经济发展成为张炳法带领东三里发展动力。截止目前,拆除老旧房屋8座、平整美化闲散宅基30余处、修建道路3600米、排水沟2500米,栽植绿化苗木50万棵、打造美丽庭院100处,改造垃圾坑20余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森林村居”。
乡村振兴绘蓝图 铁肩担当办实事
打造安全、文明、和谐、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是张炳法一直追求的工作目标。东三里地处城郊,村边有一处老工业园区,园区内群众普遍反映,园区道路路面大坑连小坑,雨雪天路面上成了一个个泥潭、一串串的冰坨,汽车只能在一个连一个的泥潭中摇曳爬行。晴天汽车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好像沙尘暴,呛得人无法呼吸。道路两边垃圾成堆,树木也残缺不齐,树种繁杂,更不用说花草了,使园区内景象凄凉残淡,给人一种残败景象。张炳法到园区实地查看后,联合其他代表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受到县政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道路重新修整、地下配套管道、道路两边的绿化带重新规划、整理。老园区、换新颜,再促冠县经济腾飞。
“这里原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坑、臭水坑......”张炳法如是说,“村内原有两个废弃坑塘,每到夏天蚊子、蝇子乱飞,臭气熏天,周边居民很有些看法,多次提建议进行改造。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上日程,我们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对两个坑塘实施了改造。把坑塘改造成了集观光、旅游一体的水上休闲娱乐场所,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集体收入。”“你看我们这里的环境,水清、树绿、花香,道路四通八达,我老农民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真是今非昔比呀!”说起东三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村民富裕幸福的生活,七旬老党员、村民刘秀光滔滔不绝。自从设立社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以来,张炳法担任该工作室主任,他带领驻室各级人大代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达130余条,形成有效建议4条,带领工作室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活动11次,为民办实事5件。
心中有责守初心 学习党史开新局
自从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张炳法深知,人大代表不光是政治荣誉,更是政治责任,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履行初心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张炳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亲力亲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推进村支部党员以及东三里社区人大代表工作室驻室代表,把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撰写心得体会、开展研讨,认真领会重要讲话精神。他还组织党员干部、驻室各级人大代表观看《周恩来回延安》《沂蒙红嫂俺的娘》等红色电影,到赵健民故居、赵健民红色文化长廊、129师指挥部、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接受心灵洗礼,提升精神境界,传承革命传统。
“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充满着无限的热爱。” 人大代表李亚新在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后动情地说,“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老一辈革命家的为民情怀,将永远激励我为民尽责、为民代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张炳法坚定地说,“我一定不忘代表初心,牢记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使命,听民声、解民忧,为人民群众履职一辈子、做一辈子事,永远对得住‘人大代表’这个称谓。” (陈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