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立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国人大、山东省人大工作部署,将地方立法工作作为履职尽责的重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结合实际、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地方立法服务保障“两河明珠”高质量发展。3月16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获悉,2022年以来,我市共出台地方性法规8部,修改3部,地方立法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地方立法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市委高度重视,为立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市委每年初都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对立法计划进行研究和批准,确保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需求相衔接。每部法规草案形成后,均通过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审定,与会常委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工作提出修改意见。市委书记李长萍多次对立法方向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提出的《聊城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条例》已经出台实施,提出的《聊城市体育发展条例》《聊城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已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提出的毗邻地区协同立法工作为加强鲁豫区域协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多次强调要提高地方政府立法起草质量,压实了部门责任,调动了部门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不断拓宽社情民意征集渠道。基层立法点是了解立法需求的窗口,也是立法直通车、民意连心桥。2024年3月,根据工作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新增基层立法联系点9个,对5个提出的意见建议质量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够的立法联系点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行业协会、村居社区、企业律所等领域的全覆盖。召开基层立法联系点现场会,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1234聊城模式”,确保民主立法下基层、征求意见到村居,相关工作得到省人大充分肯定。邀请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高了其积极性和参与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彤宇多次深入基层立法点进行调研,并对立法联系点建设提出要求。
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不断提高立法水平。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不断完善法规意见建议征求机制,凝聚立法“最大公约数”,把聊城大学、山东政法学院作为立法服务基地,组建由律师、大学教授、部门负责人等52人组成的立法咨询专家库,建立了五级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征集意见机制,对立法规划、立法计划等充分征求意见。2022年以来,服务基地、咨询专家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1200余条,为提高立法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重点,紧扣热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规的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治理难题、文保课题等,立足“小切口”,倾力“大作为”。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全域水城、生态聊城”建设,持续擦亮“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的城市品牌,2023年4月,出台《聊城市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办法》,2024年8月,修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保障黄河流域水体功能和饮用水安全。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聊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聊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1月,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出台《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条例》,创新构建“市场准入、发行公示、资金存管、信息归集、风险警示、协同监管”的预付式消费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着力解决预付消费领域存在的虚假承诺、不守诚信、携款“跑路”等突出问题,助力山东省提振消费行动。
2023年4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探索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以法规实施为契机,我市民政部门高标准推进养老照护机构护理型床位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幸福食堂”建设等,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民政部专题介绍该法规内容,在全国推广聊城立法经验。该法规的出台被评为“山东省2023年法治为民实事”和“聊城市2023年法治为民实事”。2024年9月,我市出台全省消防机构转制改革后首部条例——《聊城市消防条例》,推动解决生命通道、电动车治理等难题,在山东省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在法规出台的时序安排上,优化立法程序,法规草案形成后,当年初次审议,次年二次审议,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立法质量。
加大力度,切实抓好法规的宣传普及。在抓好常规化法规宣传的基础上,我市建立地方性法规新闻发布机制,对所有出台的法规,在正式实施前1个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法规主要内容,回应社会关切。在聊城电视台开设“聊·解立法”栏目,形成“3+1+N”法规解读工作机制,采取“以案释法”形式系统讲解地方性法规内容,截至目前共制作节目128期,受众达300多万人次,打造了地方性法规解读品牌。
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法规在实践中得到执行。作出《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地方性法规实施的决定》,持续对实施满一年的地方性法规听取实施情况报告、开展执法检查,推动解决地方性法规重立法、轻实施等问题。着力构建“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制作工作流程图,做到各环节目标清晰、程序规范、严谨有序,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实施,不断提升工作质效。2022年以来,共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整改问题50余项,相关经验做法获省人大充分肯定。
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工作,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规范了市场秩序,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记者 黄振 通讯员 聊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