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县乡人大 > 冠县
扎根基层听民声 为民代言解民忧——冠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梁堂镇刘寺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平
发布时间: 2025-08-26 15:22:32      来源:      【字体: 】     分享

  镜头掠过冠县梁堂镇东北一隅: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仓储中心的农机泛着金属光泽,农田里大片的玉米望不到边——这是如今的刘寺地村。谁能想到,十三年前,这里还是“柴草堵巷、负债缠身”的穷村?蜕变的背后,站着一个身影:冠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刘寺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平。

  2012年的刘寺地村,像一盘散了架的老算盘——96万元集体负债压得人喘不过气,传统农业撑不起村民的腰包。这年夏天,刘家平带着“卖过化肥、开过饭店、搞过养殖”闯出来的韧劲,接下了这个烂摊子。“群众的信任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他常说的这句话,成了此后十三年的注脚。

  刚刚上任,刘家平就带着村干部“啃硬骨头”。三伏天的“清街战”,清走了十几年的垃圾,也扫开了村民心里的隔阂;“低保战”清退关系户、纳入真正困难的群众,让“公平”二字落地生根;“电缆战”集资6万元改造电缆,解了灌溉难题,更让“刘家平能办事”的口碑在田埂间传开。三场硬仗打下来,民心聚了,村庄的精气神也提起来了。

  “环境美了,钱包得鼓起来。”看着抛荒的土地,刘家平琢磨起“土地托管”的新路子。2014年开始,他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土地托管的道路。先后成立了冠县金聚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冠县诺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服务,用“户户联动”“地权变股权”等法子,把零散土地聚成“整块田”,再用“3322”收益分配模式让村民、集体都受益。

  2024年,投资200万元占地6.8亩的农产品仓储中心拔地而起,粮食仓储库、晾晒场、农机库、农产品加工设备一应俱全;投资100万元购入农业种植大型机械设备,包括大型拖拉机、精播机、整地机等,建立起一支年轻的农机服务队伍,探索出了“土地托管+农服仓储”模式,让种地成了“技术活”。如今,已实现土地托管面积1149余亩,不仅免了村民10余万元费用,更带来8.37万元分红、26.86万元集体增收——土地里长出的,不只是庄稼,还有稳稳的好日子。

  “光靠种地不够,得多条腿走路。”刘家平又把目光投向电商。他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实现了糯玉米、冰淇淋萝卜、苹果等产品从种植到销售、个护清洁用品从生产到供应的全链条覆盖。办起“新农村业校”,教村民做电商,还引回两家外地企业,其中“秒鑫传媒”成了全县文玩电商的标杆。

  担心大龄妇女、宝妈没活干?他办起工艺品公司,200个岗位让“家门口就业”成了现实。逢年过节给老人发福利,累计9.37万元的心意,暖了一村人的心头。

  “人大代表不是头衔,是为群众跑腿的责任。”作为基层代表,刘家平的脚步总在最需要的地方:化解邻村土地纠纷,让僵持的村民握手言和;盘活闲置菌棚,让荒地再产效益;为千亩果园垫付百万地租,亲自管理助其“重生”。

  走得多了,想法也多了。他提交的《关于继续加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扶持的建议》《关于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农村夜校作用的建议》,把基层声音带上县人代会,成了连接民心与政策的“连心桥”。

  如今的刘寺地村,早已不是当年的“穷村”: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超50万元,村办公室、文体广场焕然一新,“文明村”“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牌匾挂满墙。

  从负债累累到产业兴旺,从人心涣散到同心向前,他用十三年扎根基层的坚守证明:把群众装在心里,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干不成的事。

版权所有:聊城市人大©2022     联系方式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