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面对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与教育资源错配的双重困境,阳谷县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深度调研、持续跟踪、重点督办,推动“撤点并校”改革落地见效,走出了一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之路。
问题导向:解剖麻雀寻症结
2023年初春,一份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摆上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桌。数据显示:西湖镇小学4个教学点中,杜庄教学点六年级仅剩9名学生,赵伯升校区生均教学用房面积超国标2倍,全镇101名教师中44人分散在偏远校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折射出乡村教育空心化的严峻现实。
县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项调研组,历时3个月深入10个乡镇23所村小,发现三大症结:一是“麻雀学校”难以为继,全县50人以下教学点达19个;二是资源配置“冰火两重天”,中心校实验室不足与村小器材闲置并存;三是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音乐美术教师缺口达37%,而村小教师人均兼任3、4门课程。
精准施策:闭环发力破难题
基于扎实调研,县人大常委会将《关于推广西湖镇小学“撤点并校”经验的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人大监督、部门协同”的攻坚机制。人大监督贯穿全程,环环相扣:
源头把关“审方案”。在方案酝酿期,人大提前介入,听取政府专项汇报,组织代表深入教学点验证实情。严审“一镇一案、一校一策”方案,聚焦数据真实性、配置均衡性、民意回应性,确保决策科学、合法、顺民意。
凝聚共识“疏心结”:针对群众关切,人大化身“连心桥”。组织代表深入镇村、学校,讲清政策优势与保障措施;依托代表联络站,广纳民意、梳理诉求,及时反馈并督促政府做实思想工作,有效化解疑虑,筑牢群众基础。
紧盯关键“督落实”:方案实施中,人大紧盯“硬骨头”。聚焦师生分流公平性、资源整合优化度、交通餐饮午休等保障措施,通过专项视察,动态跟踪进展,精准发现梗阻,督促政府压实责任、细化方案、补齐短板,确保合并平稳高效、学生权益无忧。
深化成果“促长效”:成效初显后,人大着眼“长久立”。对推广西湖经验建议进行专题调研+重点督办,深入总结提炼制度性成果,推动有效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并提出改造闲置校舍建议,为持续优化教育布局注入动能。
改革蝶变:教育生态焕新颜
经过两年攻坚,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全县50人以下的19所“麻雀学校”全部撤并,整合教学班级112个,音体美专业教师配备率达100%,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西湖、阿城、张秋等10个乡镇(街道)已探索出将小学部分年级合并至镇中心校区的成熟经验,“撤点并校”工作正在平稳有序推进。
“撤点并校”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资源重组实现教育公平的乘法效应;人大监督不能止于程序性督办,更要深度参与方案设计、过程跟踪、效果评估;教育改革需把握“时度效”,西湖镇采取“六年过渡期”逐步撤并的做法,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赢得群众支持。
如今,行走在阳谷乡村,曾经冷清的教学点变身养老服务中心传出欢声笑语,镇中心校里孩子们在标准化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校车穿梭的乡间小道成为联通教育希望的纽带。这场由人大推动的教育变革,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